比丘尼恆齋講於2015年3月10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
Audio clip: Adobe Flash Player (version 9 or above)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.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.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.
諸佛菩薩、上人、各位善知識:阿彌陀佛!今天輪到恒齋在這裡和大家結法緣。這裡我們先來談談。在我們的生活上,我們也有所謂的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,實際上每個人都有,不管你有學佛,沒有學佛。我不知道大家知道有什麼差別嗎?我們學佛了,但是有什麼差別呢?
基本上在這裡跟大家提一提,當我們在還沒有學佛,就以我個人來講,在我還沒有學佛之前,事實上都有這種感覺的,苦的時候或者傷心,或者很煩惱,或者遇到人事不如意的時候就起煩惱,發大脾氣,這都是一定有的,讓自己很不安的。但是在學佛之後呢,我相信大家都也會發現自己的一個這樣子的改變,就是對事情的看法就不一定了,什麼事都可以比較不那麼計較,遇到事情也沒有那麼激動,可以比較用平靜的心來對待。
在佛的教化裡面,我們受到的挫折或者是遇到有苦受的時候,或者痛啊、或者受到人的欺負啊,種種的,這個苦稱為的第一支箭;這第一支箭就是我們過去射出去的,現在回來了,又轉到我們身上來了,所以這叫做「第一支箭」。但是當我們遇到這個事情,我們傷心、怨恨啊,或種種的這些煩惱啊,這個又增加了痛苦,這是第二支箭。
如果是樂受呢,當我們所得到的是快樂,但是我們在這個快樂裡面就放逸了自己,讓自己懈怠、懶惰,沉迷在這個快樂裡面;這樣子呢,第二支箭──苦就會馬上過來的。所以,我們現在懂這個道理,第一支箭我們不容易躲開,但是,我們可以不接受第二支箭。
現在我講到有人在問這個「摩訶薩不管他,彌陀佛各顧各」,這不是太自了漢了嗎?我現在先用上人的解釋。上人的解釋是:「所謂的摩訶薩不管他,彌陀佛各顧各,菩提薩埵不管他人毛病過錯,不論他人是非。我們不要盡給他人洗衣服,反而忽略自己的髒衣服,是故解行並用才是真功夫,功德才能圓滿。」
又說:「對於那種自命開悟,有一種狂慧,說自己怎麼了不起的人,要如何點醒他?摩訶薩不管他,彌陀佛各顧各,自己點醒自己已經夠了;你點醒他永遠點不醒。自己吃飯自己飽,自己生死自己了。」
摩訶薩就是一種大菩薩,大菩薩所行的就是菩薩道。菩薩道事實上就是一個單行道,只問耕耘,不問收穫,但問其心。
這有點譬喻,譬如你對人很恭敬,你就行你的恭敬,積自己的德行。但是,如果你只是對上恭敬,對下不恭敬,那你就有雜染心,就有分別高低貴賤好壞的心,那就是生死輪迴心,就不是菩薩道。彌陀佛各顧各,各顧各的彌陀佛,每個人都有佛性,好好看住自己的真心,在《勸發菩提心》裡面講:「心真則事實,願廣則行深,虛空非大,心王最大,金剛非堅,願力最堅。」
所以就有人問了,菩薩發菩提心,如何降伏其心?上人的回答就說:「你發菩提心就是降伏其心!就不要再另外找降伏其心。」菩提就是一種覺道,覺道就是大道,大道就是要無所求,無求;所謂三藐三菩提,三藐三菩提就是菩提的簡稱。那就是要教我們發大心,就是要把這個心全部發出來,這個就是所謂的菩提心。菩提心它像什麼呢?本來它是無形無相的,它只是一個覺道。覺者,就是覺悟的意思,就是明白,明白這個道。明白道不是單明白就可以了,還要修行,要修這個道,修這個覺悟的道。所以,在生活中,點點滴滴的我們都能夠行這個六度,也都是消災免難的一個機會。
大概講一點悟達國師的人面瘡的故事。悟達國師在還沒有成為國師之前,他在的道場有一位病僧,是外來的一個年紀很大的僧人;來就生病,病得很重,全身都很臭,沒有整理,他就幫他整理,幫他做。過了一段時間,這個病僧好的時候,要離開之前,就告訴悟達國師說:我很感謝你照顧我,你將來如果遇到困難,可以到四川的雙樹間來找我。
悟達國師在做上國師之後,因為皇帝賜給他一個檀香座,他就起了一念的貢高心,人面瘡就在這個時候趁機就進入。人面瘡一長出來,天天要吃肉;不給它吃肉它就痛得不得了。所以他就想說:我已經做為一個國師,還有這種病,這很…….。在他病得很困難,所有的醫生都治不好的時候,他就想到這一位僧人,就想到我應該去找他。所以他就去到了那個地方,去找這位僧人。
當他到了雙樹間找到這位法師的時候,他就把他的情形告訴這位法師,然後這一位法師就帶他去一個小小的池裡面洗腳,就把他的困難給解決了。我們由這個故事我們就知道了,當我們的心只要真,事實上菩薩都在給我們機會,讓我們躲開第一支箭。
所以我們的心,我們要怎麼樣降伏?就是我們自己本身要常常注意自己,什麼事不要只是用私心。這個色身有生滅,是我們過去的妄想形成集聚的一種業報身。我們要放下對我們自己色身的執著,要藉著修道,以這個假我們盡量來積功累德,在佛的教化裡面,我們學習怎麼樣放下對色身的執著、對一切事物的執著。
有很多事情都不是我們能夠用眼睛可以看透的,因為我們的眼睛看得只有少少,也是只有這一世的東西,對嗎?看得不多,最遠也超不過這個墻壁外了,就是在這個墻壁內。所以基本上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少太少,更何況所看到三世的。所以,當我們能夠把很多的事情,把佛法的道理放在內心,我們就不會起很大的煩惱、無明在這裡。很多事我們不妨就靜觀,靜觀其變,然後看我們能做什麼。在這一路我們能夠把心平靜下來,盡我們的心,盡我們的力,來成就佛道上用功,這樣子我相信我們會一天比一天的更進步,阿彌陀佛!祝大家早成佛道。
人生如一張考卷,
卷上題目有些易於作答,
更多的試題苦思不著,
無從下筆。
雖然考前充分準備,
然而對於有些不具分明,
不能用是非對錯單一思考模式
的考題,書中無有詳解。
生命中,更多情況如以上所述,
睿智與豁達非憑空擁有,
不經一番寒徹骨,
焉得梅花撲鼻香。